一、基本情況
馮鐵山,男,1966年出生,湖南長沙人,中共黨員,博士,副教授?,F(xiàn)任職于湖南第一師范,兼任紀念中學三馨雙語學校、湖南第一師范一附小等顧問。研究方向為中小學德育、課程與教學論。在國家級、省級學術刊物發(fā)表學術論文46篇,其中全國核心期刊26篇、CSSCI刊物5篇。構建并主持湖南省高等院校教學改革重點課題《新詩進課堂與詩意教師培養(yǎng)》。
2004年9月至2005年7月在中央教科所做訪問學者,師從詹萬生教授從事詩化德育研究。參與全國教育科學“十五”規(guī)劃國家重點課題“整體構建學校德育深化研究與推廣實驗”課題研究,任總課題組核心成員,獨立主持的《詩化德育的價值與功能研究》以及指導中山三馨學校著手研究《詩意德育模式的構建與實踐》等子課題。2005年8月,中國倫理學會德育專業(yè)委員會成立,任副秘書長。2007年考入陜西師范大學攻讀博士學位,2008年參與《和諧德育論》的撰寫工作。為課題研究和學會工作做出了積極的貢獻。
二、工作業(yè)績
?。ㄒ唬?ldquo;隱性詩意”與“顯性詩意”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
從德育知識的角度分析,人類知識分為編碼化的顯性知識和隱含經(jīng)驗類的非顯性知識。
蘇霍姆斯基認為:“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,還是懸掛圖片標語,或是利用墻報,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(guī)劃,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工能,并最終連學校的墻報也在說話的無人目標。”詩化德育的實效性不僅來自顯性知識的認知,也取決于隱性知識的體悟。因此,著力建設校園文化就必須注意“隱性詩意”與“顯性詩意”的結合。
主要的措施有:充分發(fā)揮校園環(huán)境隱性課程的育人功能,精心設計校園物質環(huán)境和塑造校園的文化環(huán)境,在綠化、美化、凈化、藝術化、教育化、人文化的基礎上,精心設計了校園景點:如意義深長的校標;體現(xiàn)當代學生全面發(fā)展,張揚個性的大型浮雕群;以及花圃、草坪樹木的詩意名牌、班級的詩意命名,使整個校園成為一部立體的、多彩的、富有吸引力的生活教科書;加強班集體建設,使之成為團結向上、競爭進取的學習集體,成為學生成才的土壤。
?。ǘ?ldquo;知”和“行”結合
學生的詩意情懷和詩意品質不僅是教師在課堂上“教”出來的,也不僅是學生在課堂上“學”出來的,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形成的。研究信奉“成功更是成功之母”的學習理念,盡可能地創(chuàng)造機會,讓學生“換位寫詩”、“復讀寫詩”、“問題式寫詩”、“現(xiàn)象題詩”和“即興性寫詩”。通過讀詩、議詩、寫詩,達到詩化學生行為、提升德育境界的目的。比如,有的學生提出學校“嚴禁摘花,違者罰款十元”等標牌既不文明,也不文雅。于是,實驗教師根據(jù)學生的需要構建了《世界,我給您命名》的詩歌活動課,學生紛紛提出了“花是一只不會飛的蝴蝶,請不要捉它”、“小草青青,足下留情”等修改意見,教師鼓勵學生做成詩意標牌。推而廣之,學生課余用詩意的眼光給老師、同學、家人乃至社會各種現(xiàn)象重新命名,帶動詩意文化的建設,學生浸潤其中,美麗的詩句化作學生具體的行為。
?。ㄈ?ldquo;創(chuàng)作”和“發(fā)表”相結合
為了讓學生的進步自己看得到。研究特別注意做好“創(chuàng)作”與“發(fā)表”結合的工作。
(1)創(chuàng)設發(fā)表園地。書面發(fā)表園地:著力構建多層面的文化舞臺―――校報、文學社、廣播站、以及相應的詩歌網(wǎng)站;實驗班還編輯了班級周報《地平線新詩報》。先鼓勵學生在上述園地發(fā)表自己的詩作,然后每學期期末將自己的詩文整理成冊;同時鼓勵學生投稿??陬^發(fā)表園地:定期組織學生優(yōu)秀詩歌朗誦會、詩歌評點會、文學沙龍、即席演講等活動;
(2)組織參賽活動。先是在班內和校內定期舉行一些專題征文競賽活動,然后引導學生參加省、市,乃至全國性的作文大賽。
(3)發(fā)揮評價功能。即主要以學生個體表現(xiàn)為參照系,堅持采取表揚、激勵的策略,寬容地對待學生的缺點和不足,強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基礎上的進步,在已獲得成功的基礎上爭取的新的成功,讓每一個學生享受成功的快樂。
?。ㄋ模?ldquo;課內”和“課外”相結合
引導學生勤于觀察,寫新詩日記,陶冶“詩情”;(2)邀請市內外著名詩人及作家利用課余時間開設詩歌創(chuàng)作與欣賞專題講座,或者到戶外舉行采風活動,積淀“詩語”;(3)開辟詩墻,讓同學們把自己的詩作貼上去,供集體評閱,形成“詩思”;(4)開展“新詩閱讀與創(chuàng)作擂臺賽”,按訓練主題選出“擂主”,讓全班同學挑戰(zhàn),設立專門的詩歌節(jié)。(5)構建“交互性、連續(xù)性和網(wǎng)絡性”的互動平臺。讓師生利用“新詩課堂網(wǎng)”、“書香論壇”,與社會知名詩人、詩歌愛好者進行網(wǎng)絡互動交流,挖掘“詩源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