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/新聞中心
010-60294863
新聞中心
- 河北商貿(mào)學校大廳文化設09-13
- 中國學校文化建設大趨勢07-26
- 學校文化建設應遵循的2206-09
- 沈陽中醫(yī)院學校校園文化05-24
- 學校辦學特色應該體現(xiàn)在11-17
- 滁州城市職業(yè)學院校園文08-14
- 校長怎樣建設校園文化?08-10
- 如何提升教室的聲學舒適08-05
- 學校家具應如何設計?08-05
- 校園景觀文化|山東公路技07-14
以嘉庚精神創(chuàng)建校園文化特色建設
作者:金火炬時間:2019-09-20 13:44:06來源:佚名 點擊量:0
一、“三維育人模式”構建校園文化
?。ㄒ唬┱J知校史,定位校園文化
認知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,借助校史和校園環(huán)境,形成最初的嘉庚精神印象。
1.挖掘校史,敲骨取髓。
“一所學校理應尋求一種地方文化淵源作為文化發(fā)展的依托。否則,這就使得學校在依托深厚的地域文化、豐富的鄉(xiāng)土資源來打造校園特色文化方面出現(xiàn)了割裂和斷層。”在校園文化建設前,要審視學校發(fā)展史,認識自己,并與時代特點和使命緊密相連,培養(yǎng)符合社會發(fā)展需求、社會競爭需求的人才。當前,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倡導“四個自信”:道路自信、理論自信、制度自信、文化自信,這是國家和民族精氣神的具體體現(xiàn)。其中,文化自信是基礎,而紅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髓,是培育時代新人的精神食糧。我校前身是“集美職校附屬玉田國民學校”,有深厚的紅色文化基因——抗戰(zhàn)時期,廈門集美職校整體內(nèi)遷至大田,為解決教師子女和當?shù)貎和雽W問題,陳嘉庚先生創(chuàng)辦了該校。學校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,確立嘉庚校園文化主題。學校首先改變辦學思路,把校訓變更回嘉庚先生當年留下的親筆題詞——“誠毅”,以“誠以待人,毅以處事”為校風,以《集美學校校歌》為校歌。依托課題研究,深入挖掘校史,搜集整理三類文獻:嘉庚先生的愛國情懷、教育情懷小故事、烽火時期他與大田的教育奇緣;嘉庚團隊在大田尤其是老校留下的可歌可泣的教育故事。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厚重傳承,讓全校師生從理念上認知嘉庚精神文化,發(fā)揮其特有的時代價值。
2.環(huán)境寫史,潤物無聲。
在校園環(huán)境建設上,以“嘉庚”為主題,處處突顯嘉庚特色。在建筑上,新教學樓設計體現(xiàn)高檐紅頂、嘉庚瓦、燕尾脊等嘉庚建筑特色。在文化角上,利用綜合樓屋頂空地及原有的“炮仗花”架,開辟空中課堂,設立原木桌椅。同時把原校址“第二集美學村”——當年躲避轟炸的“森林課堂”作為學校的“后花園”。學校舊址保存完好,有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。利用實踐活動課,分年級組織師生參觀體驗,讓學生在緬懷歷史中學會感恩,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,傳承校友在極度困難下堅持學習的“毅”之精神。
?。ǘ┷`行校園文化精神
踐行是認知維度的提升,是對嘉庚精神的認同和感悟,在活動中體驗,并付諸行動。認知是無形的浸潤,踐行則需要通過有形的載體,使其豐厚、靈動。這個過程也是價值取向的整合過程,是新的教育理念慢慢滲透校園的過程。
1.以教材為載體,傳播校園文化內(nèi)涵。
校本教材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,通過教材,分層次、有梯度地將校園文化的內(nèi)涵傳遞出來。我校以“嘉庚精神”為主題,分兩步開發(fā)校本教材。一是德育教材。根據(jù)前期整理的校史作為參考文獻,分學段編寫“誠毅之光”系列教材,六個年級分別為:《夢啟誠毅》《心向嘉庚》《情育誠毅》《走進嘉庚》《情筑嘉庚》《璀璨誠毅》,內(nèi)容涵蓋嘉庚語錄、嘉庚故事,大田集美職??箲?zhàn)歷史故事、抗戰(zhàn)時期大田集美職校教師歷史風采、“第二集美學村”故事、“森林課堂”故事等寶貴校史。同時,各年級設計一次紅色主題實踐活動,培育學生思想道德、價值觀和行為習慣等,實現(xiàn)校本課程德育化和學校德育校本化的整合。二是學科教材。在全校征集校園文化與學科知識相結合的素材,研究編寫“嘉庚園”學科教材:《書海拾趣之嘉庚園》以集美職校在大田期間鮮活的人物故事為主;《數(shù)園拾趣之嘉庚園》以學校舊址、“森林課堂”創(chuàng)設數(shù)學問題解決情境為主;《趣味英語之嘉庚園》以英文版嘉庚語錄、嘉庚海外故事為主。
2.以課堂為載體,深入感悟文化精髓。
“校本課程可以有力促進校園文化建設、 探索學校特色發(fā)展路徑。”有了豐富的校本教材,校園文化的弘揚有了鮮活的載體。根據(jù)兩套校本教材特點,學校開設了相應的校本課程:“誠毅之光”系列進入德育課程,以每周1節(jié)校本課程為主,以班隊課學生展示為輔。“嘉庚園”系列進入學科課程,語文教材作為愛國教育題材的課堂拓展鏈接,讓學生感悟誠以待人、誠以為國、毅以處事、毅以求知的精神。數(shù)學教材融入問題解決情境中,讓學生在學習中產(chǎn)生無意識記憶;英語教材利用“每日英語”組織學生1分鐘誦讀嘉庚語錄,在英語興趣小組活動中引入嘉庚海外故事,讓學生感受嘉庚精神在世界的傳播與影響。
3.以活動為載體,踐行校園文化精神。
教材和課堂是校園文化信息的輸入,而活動則體現(xiàn)了校園文化的輸出。學校分兩條主線開展體驗式活動:(1)開展實地體驗活動。分年級體驗舊校址“第二集美學村”“空中課堂”紅色教育基地?;顒忧埃寣W生搜集相關資料。到實地后,每到一處景觀,由學生講解嘉庚愛國故事或提出相關問題,師生互動,在嘉庚銅像前齊誦嘉庚語錄,學生在身臨其境的體驗中洗滌靈魂,升華愛國主義情感。(2)開展主題體驗活動。組建“第二集美學村”導游隊,為海內(nèi)外嘉賓解說“嘉庚精神在大田”的這段獨特歷史,讓師生自覺承擔傳播、宣傳嘉庚精神的神圣使命。舉辦“擔當使命·緬懷嘉庚”宣傳月活動:觀看陳嘉庚抗戰(zhàn)演講文獻片;選拔“第二集美學村”紅色教育基地小導游;冠名校訓“誠毅”,評選“誠毅小畫家”“誠毅小外交家”“誠毅小作家”“誠毅小數(shù)學家”“誠毅小閱讀家”“誠毅閱讀小博士”等活動。利用暑期,與廈門集美大學開展山海協(xié)作“手拉手”夏令營,讓在評選中突顯的學生參加體驗。用紅色校史作育人主線,讓學生崇尚美德,從小肩負民族使命和時代擔當。
二、追尋校園文化價值觀
追尋是建立在認知和踐行的基礎上,追尋是目標。學生汲取校園文化精髓,不斷提升和完善人格,追尋人生價值。這是嘉庚精神的升華,是“三維育人模式”中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。學校以“一體兩翼”策略,開展以“誠毅學子”為主體,以“研學旅行”和誠毅“小手牽小手”為兩翼,培育誠毅學子。1.“研學旅行”即以“嘉庚文化”為主題,開展研學旅行實踐活動。確立兩條路線:第一條路線是第二集美學村、森林課堂為目的地;第二條路線是廈門集美大學、廈門集美各小學等。根據(jù)路線,以“誠以待人,誠以為國,毅以處事,毅以求知”為指導思想,制定研學旅行實踐系列主題,通過實地考察和調(diào)研,開闊視野、豐富知識,近距離感悟嘉庚精神,加深與嘉庚文化的親近感和體驗。培養(yǎng)學生的自理能力、創(chuàng)新精神、團隊精神和實踐能力,在追尋中樹立“誠毅”品格。2.誠毅“小手牽小手”,即搭建愛心平臺,與生活困難的學生和留守兒童牽手。由學生和教師一起認領“微心愿”,師生共同追尋嘉庚足跡,把校園文化價值觀內(nèi)化為自己的行為和準則。
本文從認知和踐行嘉庚精神,到追尋人生價值的跨越,三個維度逐步深入,層層遞進又相互作用,構成多維育人模式,系統(tǒng)性地構建了促進品質內(nèi)化的育人體系,觸動學生靈魂深處并引起共鳴,產(chǎn)生長期的激勵作用,身體力行內(nèi)化為學生的優(yōu)良品質,達到形成“自由而生動的靈魂”的校園文化。
- 上一篇:校史館文化與校園文化的交融
- 下一篇:“立德樹人”導向下高職院校文化建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