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/新聞中心
010-60294863
新聞中心
- 河北商貿學校大廳文化設09-13
- 中國學校文化建設大趨勢07-26
- 學校文化建設應遵循的2206-09
- 沈陽中醫(yī)院學校校園文化05-24
- 學校辦學特色應該體現在11-17
- 滁州城市職業(yè)學院校園文08-14
- 校長怎樣建設校園文化?08-10
- 如何提升教室的聲學舒適08-05
- 學校家具應如何設計?08-05
- 校園景觀文化|山東公路技07-14
學校文化建設彰顯學校宗旨
作者:金火炬時間:2019-04-30 11:38:08來源:佚名 點擊量:0
學校建設包括物質和文化兩大方面,校舍、設施等物質建設只要有錢就好辦,但是精神、管理、課程、環(huán)境、活動等文化建設不是有錢就能辦到的。學校文化是學校傳承發(fā)展的基因,是一種看不見的教育生產力,更能彰顯學校辦學的品位和內涵。
一、學校文化建設要弄清學校理念、學校精神、校風、校訓等概念。
學校理念,是學校發(fā)展的總方向,是對學校本質、規(guī)律、價值追求等的哲學思考,是對學校具體實踐活動的理性認識的集合。學校理念要回答學校是什么、能做什么、怎樣做等一系列問題,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客觀性。
學校精神,是學校文化的核心,是學校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積淀下來的共識,是對學校全體成員共同的行為、情感、價值追求等的抽象概括、總結升華形成的思維認識,有一定的主觀選擇性。
校風,是學校整體精神風貌的概括,是師生所表現出的集體性的、比較穩(wěn)定的精神狀態(tài)和思想作風,是領導作風、教師教風、學生學風的集中反映。校風具有一定的客觀性,但它受主觀能動性的影響較大。
校訓,是為了規(guī)范全體師生的行為而制定的,要求全體師生共同遵守的道德準則、行為規(guī)范,體現了學校對人的發(fā)展的要求,通常以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,承擔著規(guī)訓的作用。
二、學校文化建設要理清學校理念、學校精神、校風、校訓相互之間的關系。
學校理念是學校精神的基礎,學校精神是學校理念的具體化。當學校理念內化為全體師生對學校的認知、行動和價值追求時,就形成了學校精神;學校精神一旦形成,會對學校理念的發(fā)展產生推進作用,因為學校精神會滲透到師生的認知結構,引發(fā)對學校理念的反思并付諸實踐,為學校理念的補充發(fā)展提供依據。
學校精神是校風形成的內在前提,校風是學校精神的外在體現。學校精神是有可行目標的價值傾向,可以通過行動展現出來,這種具體的行動又是可以被模仿和規(guī)范的。而校風則是學校所展現的較為客觀的形象,校風是檢驗學校精神是否落到實處的重要手段。
校風與校訓,一個是對師生真實狀況的寫照,一個是對師生理想狀態(tài)的描述。校風是一所學校的整體精神風貌,校訓則是一種尚未達到的狀態(tài),體現著學校對全體師生的要求和期待。
校訓是最具體化的學校理念,體現了學校理念的精髓。學校理念提供了學校發(fā)展的大方向,校訓則在發(fā)展過程中對其做出時時刻刻的規(guī)訓。校訓作為訓導、激勵之言,簡潔易懂,有助于更加深刻地感知學校教育的目的,促進社會認同。
三、學校文化建設要找準學段定位、自我定位,用心表達獨特個性。
相關調查發(fā)現,校風、校訓同質化現象嚴重,四詞八字的比例高達75%,勤奮、求實、創(chuàng)新、進取、文明、團結、嚴謹等詞占比相當高,稍作修改就拿來使用的比例較大,完全相同的也不在少數。辦學理念、校風、校訓關系不清,僅僅是把詞語顛倒一下順序,或者更換幾個近似詞語而已。
學校的個性指一所學校的文化個性和文化內涵,是學校的辦學特色和精神積淀。校風、校訓用語雷同,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才培養(yǎng)模式的雷同,從根本上反映了學校主體意識和思想力的弱化。辦教育,思想不能缺席,應當成為共識。
各學段有各自的教育使命和責任:幼兒養(yǎng)性,童蒙養(yǎng)正,少年養(yǎng)志,青年養(yǎng)德。各學校有不同的地域文化、辦學歷史、管理特點、愿景理想,用心辦學者一定能發(fā)現獨特的個性優(yōu)勢,也一定能在漢字的寶藏里找到稱心如意的表達。
比較眾多學校的理念、精神、校風、校訓等不難發(fā)現,概念混亂、關系錯位、表達雷同等問題普遍存在,不僅不能闡釋學校的文化,還干擾了學校文化建設。
一、學校文化建設要弄清學校理念、學校精神、校風、校訓等概念。
學校理念,是學校發(fā)展的總方向,是對學校本質、規(guī)律、價值追求等的哲學思考,是對學校具體實踐活動的理性認識的集合。學校理念要回答學校是什么、能做什么、怎樣做等一系列問題,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客觀性。
學校精神,是學校文化的核心,是學校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積淀下來的共識,是對學校全體成員共同的行為、情感、價值追求等的抽象概括、總結升華形成的思維認識,有一定的主觀選擇性。
校風,是學校整體精神風貌的概括,是師生所表現出的集體性的、比較穩(wěn)定的精神狀態(tài)和思想作風,是領導作風、教師教風、學生學風的集中反映。校風具有一定的客觀性,但它受主觀能動性的影響較大。
校訓,是為了規(guī)范全體師生的行為而制定的,要求全體師生共同遵守的道德準則、行為規(guī)范,體現了學校對人的發(fā)展的要求,通常以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,承擔著規(guī)訓的作用。
![\](http://www.willie-mccovey.com/uploadfile/2019/0430/20190430114540415.jpg)
二、學校文化建設要理清學校理念、學校精神、校風、校訓相互之間的關系。
學校理念是學校精神的基礎,學校精神是學校理念的具體化。當學校理念內化為全體師生對學校的認知、行動和價值追求時,就形成了學校精神;學校精神一旦形成,會對學校理念的發(fā)展產生推進作用,因為學校精神會滲透到師生的認知結構,引發(fā)對學校理念的反思并付諸實踐,為學校理念的補充發(fā)展提供依據。
學校精神是校風形成的內在前提,校風是學校精神的外在體現。學校精神是有可行目標的價值傾向,可以通過行動展現出來,這種具體的行動又是可以被模仿和規(guī)范的。而校風則是學校所展現的較為客觀的形象,校風是檢驗學校精神是否落到實處的重要手段。
校風與校訓,一個是對師生真實狀況的寫照,一個是對師生理想狀態(tài)的描述。校風是一所學校的整體精神風貌,校訓則是一種尚未達到的狀態(tài),體現著學校對全體師生的要求和期待。
校訓是最具體化的學校理念,體現了學校理念的精髓。學校理念提供了學校發(fā)展的大方向,校訓則在發(fā)展過程中對其做出時時刻刻的規(guī)訓。校訓作為訓導、激勵之言,簡潔易懂,有助于更加深刻地感知學校教育的目的,促進社會認同。
三、學校文化建設要找準學段定位、自我定位,用心表達獨特個性。
相關調查發(fā)現,校風、校訓同質化現象嚴重,四詞八字的比例高達75%,勤奮、求實、創(chuàng)新、進取、文明、團結、嚴謹等詞占比相當高,稍作修改就拿來使用的比例較大,完全相同的也不在少數。辦學理念、校風、校訓關系不清,僅僅是把詞語顛倒一下順序,或者更換幾個近似詞語而已。
學校的個性指一所學校的文化個性和文化內涵,是學校的辦學特色和精神積淀。校風、校訓用語雷同,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才培養(yǎng)模式的雷同,從根本上反映了學校主體意識和思想力的弱化。辦教育,思想不能缺席,應當成為共識。
各學段有各自的教育使命和責任:幼兒養(yǎng)性,童蒙養(yǎng)正,少年養(yǎng)志,青年養(yǎng)德。各學校有不同的地域文化、辦學歷史、管理特點、愿景理想,用心辦學者一定能發(fā)現獨特的個性優(yōu)勢,也一定能在漢字的寶藏里找到稱心如意的表達。
![\](http://www.willie-mccovey.com/uploadfile/2019/0430/20190430114626238.jpg)
- 上一篇:學校文化建設促進內涵發(fā)展
- 下一篇:校園文化建設“都挺好”?我覺得能更好